第一章暴雨中的血色蓑衣

1987年夏末的樟树村,空气里飘着新割稻穗的清香。村东头的老槐树上,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着,直到那场暴雨突然降临。豆大的雨点砸在青石板路上时,村会计王德发正踩着凤凰牌自行车往家赶,车把上挂着给怀孕妻子带的红糖糕。
"德发哥!出大事了!"村口小卖部的李二狗突然从雨幕里冲出来,蓑衣上的棕毛都结成了冰棱。他手里攥着半截断裂的银镯子,那是村西张寡妇的贴身物件。王德发的心猛地揪紧——三天前,他亲眼看见张寡妇被村支书赵有财拽进村委会的仓库。
当众人踹开仓库斑驳的木门时,浓重的血腥味混着霉味扑面而来。张寡妇仰面躺在发霉的稻谷堆上,脖颈处深可见骨的刀伤已经发黑。最诡异的是她嘴角凝固的笑意,像在嘲讽什么。赵有财瘫坐在墙角,手里握着带血的镰刀,嘴里反复念叨:"是她逼我的…"
这场命案像投入深潭的巨石,激起沉积多年的淤泥。村民们挤在村委会的土墙外,雨水顺着斗笠边缘汇成水帘。王德发注意到人群中有双眼睛格外明亮——刚嫁来半年的知青媳妇林晓梅,她湿透的蓝布衫贴在身上,却始终盯着赵有财腰间晃动的钥匙串。
深夜,王德发在煤油灯下翻着账本,手指突然顿在1985年9月的支出记录。那笔"水利设施维修费"的数目,恰好与去年失踪的扶贫款吻合。窗外的蛙鸣突然停了,他听见后院柴房传来窸窣响动。推开门的瞬间,月光照亮了林晓梅苍白的脸,她正往麻袋里塞着沾血的账页。
"德发哥,你不想知道赵有财为什么杀她吗?"林晓梅的声音像浸了冰水,"张寡妇手里有本账,记着全村男人的名字。"她掀开麻袋,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全是日期和数字,最近一条赫然写着:"七月十五,赵有财,五十斤粮票"。
第二章账簿里的沉默证言
晨雾未散时,镇派出所的吉普车碾过泥泞的村道。王德发蹲在祠堂门槛上,看着警员把赵有财押上车。林晓梅站在古井旁绞着湿发,脖颈处有道新鲜的抓痕。昨夜她塞给王德发半本残破的日记,扉页上张寡妇歪扭的字迹写着:"这些债,总要还的"。
随着调查深入,更多秘密浮出水面。村小学后山的乱葬岗里,挖出三具用草席包裹的婴孩骸骨;祠堂阁楼的暗格中,藏着二十几封没寄出的举报信。最让王德发震惊的,是林晓梅的真实身份——省报派来暗访的记者,她锁骨处的胎记与三年前失踪的扶贫干部完全吻合。
秋收时节,县里的公审大会在打谷场举行。赵有财被判死刑那天,王德发在张寡妇的坟前烧了那本账簿。火苗吞噬纸页时,他忽然想起十年前的那个雨夜:十八岁的张春燕被父亲押着给村主任磕头,就因为她想报考县里的纺织厂。当时躲在窗外的自己,手里还攥着准备给她的复习资料。
三个月后,樟树村通了第一条柏油路。林晓梅离开那日,把完整的调查材料塞进王德发的门缝。最后一页贴着泛黄的合影:年轻的张春燕穿着碎花衬衫,在县中学的梧桐树下笑得灿烂。照片背面有行褪色的小字:"走出去,永远别回来"。
如今村头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,只是树洞里多了个生锈的铁盒。偶尔有晚归的村民听见风穿过树洞的声音,恍惚间像是谁在轻轻哼唱那首《茉莉花》。王德发当上了村支书,办公室墙上挂着新拟的村规,第一条用红笔加粗写着:"女娃读书,学费全免"。